提起化療,相信大家都會想起嘔吐大作的副作用,事實上,以往不少癌症患者因化療引致的嚴重嘔吐,需要終止化療療程。猶幸近年醫學界引入新型的「二合一」止嘔藥,早在嘔心、嘔吐出現前作預防,化療患者無需再受這些副作用折騰,可維持生活質素及對治療的信心,對治療成效大有幫助。
不論癌症種類或期數,化療可說是現時最常採用的治療之一,但化療所引致的嘔心或嘔吐(Chemotherapy-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,簡稱CINV)令不少患者卻步。不單會影響患者食慾及生活質素,亦關乎患者對治療的信心、治療意欲及依從性,或需因嘔心或嘔吐而減低藥物劑量或延遲用藥,嚴重的話甚至要終止化療。反過來看,若能及早預防CINV,對患者的生活質素及治療成效均有幫助。
內科腫瘤科專科陳冬青醫生解釋,CINV的風險因素主要分為藥物性及病人因素,如常用的化療藥物包括蔥環類(anthracycline)或高劑量順鉑(cisplatin),可以預料出現CINV的機會較高;研究亦顯示,年輕女性、平時較易暈車/船、懷孕時嘔吐嚴重等,其CINV的風險亦較高。
而CINV主要於3個階段出現:急性(用藥後24小時內出現)、延遲性(用藥後3-5天內出現)及預期性。化療藥物進入身體後,在腸道造成刺激,引發急性CINV;而當化療藥物在腦內誘發化學作用,則會引致延遲性CINV。
至於預期性CINV為心理性,患者因之前的CINV經歷出現條件反射,可於看到化療藥物,甚至踏入診所一刻便嘔吐大作。
陳醫生指出:「首個化療療程的頭5天可說是關鍵時期,只要適當使用藥物作預防,可大大減少3類CINV的風險。有好的開始,治療可就是成功了一半。」 陳醫生指出:「首個化療療程的頭5天可說是關鍵時期,只要適當使用藥物作預防,可大大減少3類CINV的風險。有好的開始,治療可就是成功了一半。」
以往預防CINV的藥物主要為腸道刺激受體抑制劑、腦內特定化學作用抑制劑及類固醇,因應患者的風險水平單一或組合使用。近年已出現同時針對5-HT3及NK1受體的「二合一」藥物,患者只需服用一粒,藥效可持續3至5天,可應對急性及延遲性CINV,繼而減低出現預期性CINV的風險。同時,近年醫學界亦引入藥物,透過影響腦內「嘔吐中心」,減少嘔心及嘔吐出現。
陳醫生坦言,隨著及早採用新型藥物,近年已甚少遇上患者因CINV而療程受影響的個案。要留意的是,這藥物可能引致頭痛、便秘、疲倦等副作用,患者應多加留意。
陳醫生引述最新國際治療指引建議,如屬CINV高風險患者,醫生除了處方腸道刺激受體抑制劑、腦內特定化學作用抑制劑和皮質類固醇藥物,更可以配合影響腦內「嘔吐中心」的藥物,於化療開展前使用,預防成效更佳。藥物以外,陳醫生亦建議CINV高風險患者少食多餐,並減少進食油膩食物。
陳醫生提醒:「CINV是可以預防的,而且『預防勝於治療』,早在首個化療療程時預防CINV,更可以同時減低日後出現預期性CINV的風險。」根據其臨床經驗,服用預防CINV藥物後,逾80%患者可有效控制及預防CINV,無需因化療犧牲生活質素,更重要是減少因副作用而影響療程安排或治療成效。
資訊由陳冬青醫生提供,復星醫藥支持。
© 旺角中心腫瘤專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