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着醫學科技日益進步,癌症已非不治之症,更有多種的治療方案,讓患者選擇。就於本港常見癌症中排行第二的肺癌而言,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都是常見的「選項」,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癌細胞表面帶有哪種受體,而決定使用標靶或免疫治療,從而令治療更「個人化」,提高針對性及治療效果。
一旦確診肺癌,醫生首先會為患者評估癌症期數,隨後會抽取細胞組織進行化驗,以確定肺癌的類別,並識別癌細胞表面的受體,選擇最合適的治療。舉例說,若腫瘤證實帶有EGFR受體、ALK受體及ROS受體等,便會使用標靶治療;若患者的PD-L1指數高於50%,就會選擇免疫治療。
以EGFR基因突變肺癌來說,在非小細胞肺癌中約佔兩成。它常見於女士及非吸煙者,而且亞洲患者比例較歐美患者較多。若醫生確診患者的癌細胞帶有EGFR受體,就會選擇標靶治療。過往,第一代EGFR基因突變肺癌標靶藥物如吉非替尼及第二代藥物的無惡化存活期約8至10個月。
近年,第三代EGFR基因突變肺癌標靶藥物奧希替尼面世,它能針對標靶藥物的抗藥性。當患者接受第一線治療無效後,就可測驗是否出現抗藥性,當中約六成人會出現T790M基因突變的抗藥性,即癌細胞改變自己的「形態」以適應、抵抗正使用的標靶藥物。
面對這個情況,患者可轉用第三代EGFR基因突變肺癌標靶藥物,約可延長有效控制期約10個月;另外,部份患者若於第一線治療已採用第三代藥物,更可把無惡化存活期延至19個月。標靶藥物的副作用相對輕微,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皮膚乾燥及紅疹,口腔潰瘍,肝功能不正常。但整體而言,使用口服藥物的患者,整體生活質素比使用化療的為好。
60多歲的何女士(化名),早前因腰痛及骨痛求醫,結果確診為第四期肺癌,右肺有腫瘤,並已出現肝臟及骨轉移。經過測試後,醫生認為她適合使用第一代EGFR基因突變肺癌標靶藥物。服藥後,何女士的病情控制理想,右肺腫瘤已消失,而且骨骼轉移控制良好,只是出現輕微皮膚問題及口腔潰瘍。
情況持續10個月後,她的左肺出現肺積水,抽肺積水化驗後發現有T790M基因突變。因此,醫生為她轉用第三代藥物,病情其後逐漸受控,副作用比之前更輕微。直至現時,何女士已用藥約17個月,情況仍然理想。
至於文首提及的免疫治療,則是近年醫學界的「新希望」。在治療肺癌時,現時主要有PD-1抑制劑及PD-L1抑制劑。有別於標靶藥物及化療直接攻擊癌細胞,免疫治療則是重新「啟動」患者的自身免疫系統,以攻擊癌細胞。簡單而言,癌細胞懂得「偽裝術」,能「偽裝」成正常細胞,不讓免疫系統發現,而令其無法作出攻擊,而免疫治療正正是拆除它們的「假面具」,令免疫系統能重新攻擊癌細胞。
對於PD-L1指數高於50%的患者,醫學界現時建議於第一線使用免疫治療,治療反應率約40至50%。相比化療,使用免疫治療患者的無惡化存活期由4至6個月延長至約9至10個月,存活期則由1年多增至約30個月。接受免疫治療的患者,一般約2至3個星期注射一次,方法如「吊鹽水」般,若藥物有助病情,便會持續使用。對於一些治療反應非常理想的患者,即大部份癌細胞會消失或只剩下少數,同時配合電療加強控制,甚至考慮停藥,進行監測。
免疫治療的副作用相對輕微,主要是注射位置有輕微不適及容易疲倦。不過,由於免疫治療啟動了免疫系統,有極少患者可能因免疫系統攻擊正常細胞,而出現罕見嚴重副作用,例如甲狀腺問題及腸胃不適,甚至任何一個器官都可能發生。在治療期間,患者應與醫生緊密聯繫,監察進展及副作用。
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
李孔敏
© 旺角中心腫瘤專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