肺癌在本港癌症病發率排名第二,卻是頭號癌症殺手。根據醫管局的癌症統計數據,2016年有近3800人因罹患肺癌而死亡,即每日約有十人因病去世。
肺癌當中有85%屬於非小細胞肺癌。肺癌的分期是根據腫瘤大小,是否已入侵胸腔或頸部附近的淋巴結組織,及擴散到其他器官的程度而定。晚期肺癌的常見擴散部位為骨骼、肝臟,甚至腦部。臨床腫瘤科專科李孔敏醫生指出,肺癌在香港的平均發病年齡為60歲以上,且在確診時大多已屆晚期(第3或4期)。年紀較大的患者、臨床體質較差或有吸煙習慣,皆是導致存活率較差的因素。
醫學界陸續發現可引致肺癌的基因變異。除了亞洲人較常見的EGFR及ALK,近年亦發現其他基因變異如BRAF等。李醫生解釋,帶有BRAF基因變異的癌細胞透過啟動細胞分裂機制,令腫瘤不受控制增生。由BRAF基因變異所致的非小細胞肺癌個案較罕見,只佔整體約百分之一至二,尤以有吸煙習慣的人士居多。但這類患者對化療的反應並不顯著,因此急需有效的針對性治療方法。
近十年來,晚期肺癌的治療出現突破性發展,針對性的療法如標靶治療推陳出新。李醫生指現今提倡「個人化治療」,除了按照肺癌分類及期數,亦考慮患者的腫瘤是否帶有特定的基因變異,從而找出合適的標靶治療選擇。
美國癌症綜合網絡(NCCN)的治療指引中提到,晚期肺癌患者確認帶有BRAF基因變異後,應盡早使用針對BRAF基因變異及抑壓負責癌細胞分裂的MEK機制的雙標靶藥物作第一線治療。研究發現,同時使用兩種標靶藥物,對於肺癌的控制率逾六成,病情受控的時間接近15個月,有效阻止腫瘤增生及縮小腫瘤。
李醫生解釋,使用該藥物組合的副作用相對化療較少,常見副作用包括疲倦、腹瀉、噁心、嘔吐、氣促或出紅疹,但程度不算嚴重。患者毋須擔心因未能承受副作用而影響療程,故年紀大或體質較弱的患者亦適用。而且標靶治療採用口服藥,可減省經常進出醫院接受針藥之苦。
現時抽取活組織的基因測試主要檢測較普遍的肺癌基因變異,包括EGFR及ALK。有部分患者最初確診時並未有檢測出相應的基因變異,而未能採用第一線標靶治療。然而若這些患者對化療反應較差,李醫生亦建議應考慮檢測BRAF基因變異。研究發現,就算接受過化療,再使用針對BRAF基因變異的標靶治療亦同樣有效,病情受控的時間亦可達8個月。
病向淺中醫,李醫生提醒應定期作肺部檢查,一旦發現腫瘤,可及早確診並接受基因檢測以作針對性治療,增加成功控制病情的機會。
© 旺角中心腫瘤專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