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肺癌」這個頭號癌症殺手,每年奪去本港數千人性命,但原來大部份肺癌個案與患者的基因變異有關,若能及早洞悉不同病人的變異基因資訊,將有助製訂更精準的治療安排。近年,隨著基因檢測技術成熟,醫生能透過檢測資料,因應患者各自的變異基因,處方相對應的標靶藥物,作一線治療之用,比起標準治療例如化療,副作用較少,治療更具針對性,療效也更顯著。
50多歲的黃先生任職會計師,最近有感記性變差,說話常口齒不清,求診之下竟證實患上第4期肺癌。原來,他的肺部有一粒8至9厘米的腫瘤,卻一直無任何病徵,而癌細胞亦已擴散至腦部,導致記性、說話等功能受影響。猶幸,主診醫生為他安排基因檢測,發現其癌細胞有基因突變,於是處方對應標靶藥物作一線治療,代替過往常用的全腦部電療,減低治療對其生活及工作能力的影響。
臨床腫瘤科專科李孔敏醫生指出,肺癌分為小細胞及非小細胞類型,後者約佔85%,當中大約80%個案更與基因突變有關:「人體基因受著遺傳及後天因素影響,假如基因被破壞而不能自我修復,細胞便會不停生長並演變為惡性腫瘤。以往醫學界認為大多數肺癌個案是吸煙所致,惟近年發現非吸煙個案越趨普遍,與基因突變有著密切關係。」
MET基因突變引致的肺癌個案,預後情況往往較差。李醫生舉例,MET是其中一種罕見基因突變類型,約佔非小細胞肺癌個案約3%,這類個案對標準治療的反應相對較差,有研究更發現MET基因突變導致的晚期肺癌個案,其存活期只有6至8個月,相對其他常見基因突變的1年存活期更低。
要洞悉癌細胞是否帶有基因突變,基因檢測是不可或缺。李醫生表示,基因檢測分為3大類,包括涵蓋單一、多種及全方位基因︰「患者應該接受哪種檢測,必須考慮病況、能夠被抽取的細胞組織是否足夠等,假如病情急劇惡化,時間也是關鍵,基因檢測的數目越大,需時也就越長,惟大前提是及早檢測,以爭取時間達至個人化治療。」
現時,多種基因測試已覆蓋最常見的EGFR、KRAS基因,以及部份較少見例如BRAF、ALK、MET及ROS1等基因,並且已有對應的標靶藥物作為一線治療。以MET基因突變導致的肺癌個案為例,研究指用藥後的總緩解率達到70%,無惡化存活期更接近1年。
李醫生說,相比於標靶治療例如化療,雖然它能適用於所有肺癌患者,但是成效欠佳且副作用較多,相反標靶藥物能集中攻打癌細胞,對身體其他細胞的傷害較少。像上述提及的個案,若然未有找到基因突變,屆時只能依賴全腦電療應對,創傷性更大,即使略有療效,也無法彌補對患者生活質素的影響。 而因應新冠肺炎疫情持續,李醫生建議肺癌患者盡量減少到人多擠迫地方,以減低感染風險,假如治療期間病情穩定,一般也適合接種疫苗。她又提到,若然不幸染疫也毋須太過擔心,大部份肺癌患者感染後病情也屬輕微,只要多休息及喝水,肺炎情況可告痊癒。
*備註:李孔敏醫生提醒,以上內容僅供參考,所有治療方法都有不同的成效、副作用及風險。如有疑問,請向主診醫護人員查詢。
© 旺角中心腫瘤專科